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,是中华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。按照农历,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,古时称为仲秋,因此民间称中秋,又为秋夕、八月节、八月半、月夕、月节、 十五夜等。
中秋演变
“中秋”一词,最早出现于《周礼》。在《周礼·夏官司马》中,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:
中秋教治兵,如振旅之陈。辨旗物之用:王载大常,诸侯载旗,军吏载旗,师都载旃,乡家载物,郊野载旐,百官载旟,各书其事与其号焉。其他皆如振旅。遂以猕田如搜之法,罗弊,致禽以祀祊。
关于《周礼》:汉初无此书,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以重金购得《周官》古文经后,献给了朝廷,深藏于秘府,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”。汉代原称《周官》,西汉刘歆始称《周礼》,王莽时,《周官》才更名《周礼》。
同样成书于战国年代的《礼记·月令》上说:
仲秋之月养衰老,行糜粥饮食。
《礼记·月令》中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动,但并无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。
关于《礼记·月令》:月令是上古华夏一种文章体裁,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,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、职务、法令、禁令,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。《吕氏春秋》"十二纪"之首篇与《礼记·月令》文字几乎相同。 有人认为《礼记·月令》为战国时作品。清朝学者孙希旦在《礼记集解》中评价说:“其中多杂秦制,又博采战国杂家之说”;据孔颖达考证,《月令》有大尉之官,周无而秦有之(孔颖达《正义》)。 除以上观点外,康有为、胡适等人认为《礼记·月令》是两汉人杂凑撰集的一部儒家书。(康有为《新学伪经考》、胡适《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》)
中秋在唐代成为了固定的节日,据《唐书·太宗记》记载:“八月十五中秋节。”
唐朝以后,中秋节成为君王赏赐群臣的节日;明清时期,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。据《正德江宁县志》载:“中秋夜,南京人必赏月,合家赏月称为‘庆团圆’,团坐聚饮称为‘圆月’,出游待市称为‘走月’”。
中秋食俗
传说,元朝末年,统治腐朽,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相约中秋举事,但朝廷搜查得很严,传递消息不便。于是军师刘伯温想出计策,命令属下把藏有“八月十五杀鞑子”的纸条藏在饼子中,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。到了中秋那天,各路起义军一齐响应。
传说毕竟也只是传说。据记载,中秋节吃饼的习俗出现于唐朝中期,根据《洛中见闻》,唐僖宗曾在中秋节当日命令御膳房用红绫将饼赏赐给新科进士。
北宋之时,该种饼被称为“宫饼”,在宫廷内流行,但也流传到民间,当时俗称“小饼”和“月团”。苏东坡的《留别廉守》曾经提及: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”。
“月饼”一词,则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《梦梁录》中,那时的月饼是菱花饼一类的饼形食物,后来才演变成圆形,寓意团圆美好。
明代田汝成《西湖游览记》提及:“八月十五谓之中秋,民间以月饼相馈,取团圆之意。”,可见月饼于当时流行于民间。
到了清代,已有详细记述月饼制作方法的书籍。清代的杨光辅如是写道:“月饼饱装桃肉馅,雪糕甜砌蔗糖霜”。
月饼发展至今,主要有以下四种派别:广式、潮式、苏式和京式。
广式月饼最为常见,诸如蛋黄莲蓉月饼正是广式月饼的代表。
Photo by Huong Ho on Unsplash
潮式月饼主要流行于潮汕、闽南和台湾等闽语区;馅料也多为细滑类的芋泥、豆沙或绿茶。
京式月饼作法如同烧饼,重用麻油,口味清甜,外皮香脆。苏式月饼皮层酥松,色泽美观,馅料肥而不腻,口感松酥,分甜、咸或烤、烙两类。
这篇文章里有中秋趣答活动的答案哦